按照组织实践考验干部安排,我获得到峄城区古邵镇挂任党委副书记的宝贵锻炼机会,分管乡村振兴等领域工作,参与推进古邵镇公共资源共享行动。通过开展全镇公共资源集中清零行动,共梳理出镇级公共资源11项,村级公共资源96项,着力推动重点难点问题解决,深入挖掘公共资源共享成功案例,大力培树大王庄村、程庄村、马汪村、孝二村等示范带动典型。同时,遍访全镇63个行政村,驻村参与沈庄村、洛庄村2个村的清零行动,对公共资源共享行动的实践成果进行广泛调研,在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。经验做法古邵镇按照全区统一部署,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资源共享“收、管、用、保”四项机制,聚焦“六种模式”,发展集体经济,基本实现了“非法侵占得到治理、公共空间得到美化、公共资源得到增值、村集体收入得到增加”的目的。一是按图索骥“收”。深入摸底排查,分类建立农村机动地、闲置宅基地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、其他土地等“四本台账”,坚持“应收尽收”、逐个攻坚,把各类集体土地经营管理权全部收归集体。截至目前,共登记机动地亩、闲置宅基地亩、建设用地31.8亩、水面面积.9亩、河滩米,重新签订合同份。二是专业平台“管”。将清理出的公共资源全部录入农村“三资”管理平台,实行动态管理,集体资源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行发包,资源经营利用收入进入村基本账户,推动公共资源“活”起来。截至目前,洛庄村.8亩机动地、古西村60亩闲置建设用地已进入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。三是各尽其才“用”。探索土地托管、集体发包、边角经济、租赁入股、入市交易、开发整理6条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,推动资源增值、农民增财、集体增收、发展增速。目前,全镇以“土地股份合作+全程托管服务”模式,实现土地托管经营余亩,盘活闲置用地余亩;招引山东巨浦服饰、枣庄永宏纺织等建设项目5个;规范发包机动地亩;发展苗木、花卉等特色种养加项目5个;实施土地增减挂钩,置换出土地指标余亩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。四是建章立制“保”。将公共资源共享的清理、使用、管护纳入村党支部书记五年任期规划和当年度目标承诺,落实集体资源资产收回、发包、入账和使用“五必须一公开”制度,引领群众参与监督,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。典型案例在具体工作中,我们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村,总结提炼经验做法,形成典型案例,在此和大家分享。大王庄村。全村共有户,人,党员22人,耕地面积亩。一是激活零散土地。党支部领办永益苗圃合作社,引导11名社员,每人入股1万元,村集体利用新整理出的四支沟两岸30亩河滩地入股,种植红叶石楠苗木1.5万株,按照村集体和入股社员4:6比例分成,可实现村集体收入20.8万元,年均增收约7万元;入股社员分红31.2万元,户均增收约2.8万元。村内利用村民房前屋后、沟渠路旁零星地块,通过干群联动,统筹整合,种植生长期较短,经济价值较高的苗木0余株,发展“边角经济”,带动集体增收1万余元。二是规范土地发包。对村内违规发包的40亩土地进行依法收回,并重新发包,年增加集体收入1.6万元。作为基层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,也是公共资源共享工作的亲历者和参与者,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下步如何更好地推进,谈几点粗浅的认识,与大家交流探讨,概括起来讲,就是要做好“增减挂”的文章。整理清淤村内水面50亩,按照规范流程每亩元进行发包,发展垂钓等乡村旅游项目,年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。三是整治村容村貌。全面拆除村内私搭乱建,清理三堆两垛,按照村庄整体规划,投资余万元,实施“五化七改”工程,新修道路平方米、安装路灯26盏、新建文化广场平方、文化长廊1处,绿化苗木3.5万株,打造特色鲜明的“仙居水岸”美丽乡村。大王庄村马庄村。全村共有户,人,党员18人,耕地面积亩。一是治理“空心村”。马庄村位于镇驻地,“空心村”问题突出,造成土地资源浪费。在深入细致调研、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,拿出了综合治理方案,搬迁户村民入驻古东社区,清理出建设用地50余亩,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。二是整理“沼洼地”。对村内40亩荒废沼洼地进行集中整理,重新进行丈量,明确产权归属,种植经济苗木0余株,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。三是推动“产业兴”。利用腾出的建设用地,引进山东巨浦服饰建设项目,投资1.3亿元,建设建筑面积1.7万平方米高标准服装加工车间,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各类工装余万套,销售收入1亿元,年利税万元,每年新增集体收入8万元,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余个。以马庄村为核心,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、人流集中区和消费活跃区,推动产城共融,一体发展。马庄巨浦服饰程庄村。全村户,人,党员30人,耕地面积2亩。一是让生态环境美起来。胜利渠北岸多年来被数家养殖场无序占用,污水横流、垃圾满地,胜利渠变成了臭水沟、垃圾池。借助公共资源共享行动,拆除违建养殖厂15余家、0余平方,清淤净化,整理出土地28亩,清理村内三堆两垛、乱搭乱建、拆除旱厕,生态环境逐渐好转。二是把历史文化挖出来。整理挖掘胜利渠精神和知青文化,在新整理出的河滩地上规划建设了胜利渠精神记忆馆,知青驿站,挖掘出知青让杠、古树传程、碑桥颂贤、稻改论嫁等“程庄八景”,建成枣庄胜利渠教育培训基地。三是促文化旅游搞起来。在村南新清理出的16亩的集体用地上,发展高标准温室大棚,种植草莓、火龙果等时令水果,建成了胜利渠蔬果采摘园,年收取租金25万元,打造休闲垂钓、观光旅游、民宿农家乐三位一体的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”。同时,利用沿胜利渠优势,打造十里风华优美片区。目前程庄村已经成为网红打卡新晋地,乡村旅游新地标,党性教育新基地,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。程庄村几点认识作为古邵镇公共资源共享工作的亲历者和参与者,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和下步如何更好地推进,我认为其关键在于做好“增减挂”的文章。“增”就是增加基层组织战斗力。公共资源挂“空档”,被侵占的根源是公权力缺失,主要是村干部不作为、乱作为、不担当。实践证明,村干部硬邦,通过“干部带头、党员示范”,收回长期被侵占、显失公平发包的公共资源就力度大、效果好。例如:村“两委”换届后,洛庄村新任支部书记领着干,一块块地实地丈量,摸清全村.7亩机动地底数,村班子成员带头自身清,劝说自身亲属缴纳承包金,在全镇率先完成“清零”任务,实现村集体增收18.26万元。基层党组织作为凝聚群众、服务群众的战斗堡垒,这个时候挺身而出,以雷霆万钧之势,为民撑腰作主,通过共享行动,变零为整、变废为宝、变差为美,群众的生活好了、腰包鼓了、心气就顺了,所以公共资源共享要取得深入持久的效果,就必须把培优树强村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作为首要问题。“减”就是减少公共资源交易“体外运行”。对收回的公共资源,要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,就要发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作用,将更多的农村产权纳入交易范围。当前,尽管区镇两级平台已经搭建,古邵镇农村产权交易也正在作为全市试点,但软硬件设施都还不完善,与“三资”管理平台不能互联互通。村干部因对公共资源“进场”交易后没有掌控权,有抵触心理,致使农村集体资源还没有真正“活”起来。所以,要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基础上,稳妥有序推进“市场交易”,尤其通过严格交易甄别,推动具体资产流转交易一律通过平台进行;集体资产流转合同一律纳入平台按程序办理交易鉴证,切实规范产权交易行为,保证交易规范合规,加快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。“挂”就是与中心大局挂钩。以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,是全市提出的鲜明导向,可以使乡村发展的底盘更硬,村级干部的底气更足,而盘活公共资源又是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有效渠道。把公共资源共享行动与“工业强市、产业兴市”三年攻坚突破行动、“双十镇”、山水林田大会战等中心工作有力“挂钩”,一方面为高质量发展扩宽空间、提供条件,另一方面借助城区、园区雄厚的产业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,找准激活沉睡资源的办法,推动资源变资产、资产变财富,真正让公共资源共享行动成为激活乡村振兴“金钥匙”。(作者系峄城区委第四巡察组组长,现挂职峄城区古邵镇党委副书记)来源:枣庄组工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wh/6749.html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wh/6749.html